当前位置:首页/
关闭
核安全文化自提出以来,对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成为全行业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日趋繁重。在我国由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强核,全行业包括发展部门、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各负其责,创新核安全文化培育,形成敬畏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文化强核是核行业的必然选择
核安全文化是文化在核行业的集中体现,伴随核能发展而生,深刻影响着核行业从业人员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对推动核能安全高效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核行业坚持文化强核是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人为因素是诱发核安全事件的主要或根本因素。除自身技能不足外,人因问题产生原因更多在于缺少严格遵守法规程序要求的自律以及在此基础上为安全使命不懈努力的自觉,其根源就是核安全文化水平不高。
因此必须通过核安全文化的培育来凝聚培养安全价值观,养成利于安全的思维方式和对安全的敬畏态度,形成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产生有利于安全的良好行为实践,以有效的安全管理来防范、发现、解决安全问题,建构每一道纵深防御措施的安全保障体系。
准确把握当今中国核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核安全文化经过30年发展,逐步将西方核安全文化理念与中国文化理念和实际情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核安全文化内涵。
2014年发布的《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首次对中国核安全文化进行定义,将各国强调的核安全文化本质要素,明确为“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
中国核安全文化强调以中国核安全观以及“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作为核心价值观,并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严慎细实”和《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8项特征作为行为准则,以核工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精神内核的文化特性。
因此,中国核安全文化是以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安全文化本质为核心,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国价值观念和实践经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安全文化内涵体系。
在消化吸收国际核安全文化理念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将中国核安全实践经验融入核安全文化理念。通过总结监管经验,形成“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指导核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分析中国核行业现状,明确面向全行业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普及核安全文化理念。同时,针对核电厂、核设备等不同领域实际,逐步明确了有所侧重的核安全文化内涵和方向,形成了“四个凡事”核安全文化要求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注敬业、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等领域实践。这种既有机统一,又充分兼顾各自特性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核安全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特质。
坚持和培育核安全文化仍然任重道远
通过多年的培育推广,我国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政府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举措持续增强,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氛围全面形成。然而,核安全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当前阶段我国核安全文化培育需要从认识、目标和方法上重点加强,从而推进核安全文化培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和统筹调控。核安全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从目标、对象、方法等多方面发力,持续推动。要深化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既要通过不断强化法制建设,严格监督执法,遏制人因事件多发态势,形成“不敢”的行业环境,更要依靠核安全文化形成“不想”的自觉氛围,从思想意识和组织环境层面杜绝管理风险源头,筑牢人因防火墙。
如何正确认识核安全,进而深刻认识法规制度和岗位职责的重要性,是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基础所在。要通过核安全文化培育,使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并理解核安全的使命、目标,个人对核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差错对安全可能造成的后果,尤其是错误操作和违反制度程序对安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树立“不想”的价值观念,摒弃无安全意识、无责任意识、无制度意识等问题,规避人因风险的产生源头。
核安全文化不仅是安全的认识论,更是工作的方法论。避免出现安全问题的良好实践本身就是核安全文化的一部分,要通过践行这些实践,主动找到避免差错的方法,自觉应用纠正差错的方法,积极储备规避差错的经验和知识,培养注重安全的行为习惯以及对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让维护安全成为从业人员的“下意识”反应,降低人因失误概率。
核安全文化不仅是认识论、方法论,更是组织管理学。要通过核安全文化,形成“自上而下”关注安全的全员氛围,建立“自下而上”提出安全关注问题的畅通渠道,形成全员主动改进的学习环境,让安全的监视器覆盖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人都是安全的自觉守卫者,让人因风险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