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title]当前位置:首页/

碳减排,我们一直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本站

关闭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的日子,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开幕。此前,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为我国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一、我国一直持续不断地规划设计低碳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国力,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持续不断地规划设计低碳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

  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即在2005年的水平上,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从此,节能减排便成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并延续至今。

查看源图像

  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水平上下降40%-45%。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自己的碳减排目标,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气候保护的积极态度。

  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在“十二五”期间降低16%的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7%,随后将任务分解到各省市区,并成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一个重点。

  2014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将上述声明以“国家自主贡献”的形式提出,并进一步提出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将更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意志。

  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在“十三五”期间分别下降15%和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3%,同时进一步提出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并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

  在202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二、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过去十余年我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地区、部门、行业、领域等各个层面的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日趋完善、严格,法律法规、行政、经济等各种类型的低碳发展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和强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也在不断增强。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有力地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两次修订完善强化了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更加注重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及其与政府管理的有机结合,使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的法律责任更加明确。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强化和完善了低碳发展政策体系。1994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就已经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2007年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也是发展中国家最早的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此后,我国又陆续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从体制机制、能力建设、财税和金融政策、技术支撑、国际合作和组织实施等多个方面对低碳发展作了制度安排。

  地区层面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与国家层面的政策相互衔接、支撑,使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更加立体、更为完整和贯通。先后组织开展3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将87个城市或省、自治区纳入试点工作,为全国低碳工作的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7个地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夯实基础。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试点碳市场累计交易3.31亿吨,成交额达73.36亿元。今年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随后,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也将逐步被纳入碳市场。

  三、碳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及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使我国的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6年开始,每一个5年规划中提出的减碳主要指标均顺利达成,且绝大多数超额完成。以2005年作为起点,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2020年的降幅已经达到48.4%。

  近10年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从70%下降到57%,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则提高到15.8%。

  在清洁能源减碳的同时,植树造林也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我国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达到92亿吨。

  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低碳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从2010年的44.2%上升至2019年的53.9%,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46.5%降至39.0%。

  目前,中国已全面确立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这一目标。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让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自然界收集量与碳捕获之和基本持平,实现相对零排放。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要经历的时间跨度上看,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有50年-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争取只用30年时间。根据测算,我国将在未来40年投入139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花费GDP总量的2%左右。

  届时中国将为世界减碳事业带来怎样的贡献?根据剑桥计量经济模型,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能会在未来40年累计减少21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将本世纪全球升温水平拉低0.24度。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将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前低碳发展面临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不足、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程度不高及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短板和挑战。“十四五”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键期,如何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据了解,我国将全面开展碳减排行动,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强化监督考核,从源头上推动经济、产业、能源三大结构的根本转型,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拷贝或镜像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8-2020

资质查询
资质申报
留 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