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5月9日至15日是第30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节水型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达到4万多个,实现雨水资源年利用量3.5亿吨。
海绵城市建设让更多城市告别雨季“看海”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带来“会呼吸”的城市生活。
一、逢雨不涝 下雨不看海
“在萍乡随处可见海绵元素。”65岁的市民余和平话语中透露出“小骄傲”,中国城市建设新概念——“海绵城市”正在江西萍乡变成现实:“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自2015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百姓的生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萍乡就是首批入选的试点城市。
“由于萍乡水涵养能力弱,我们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治水理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分析说,在新城区,注重保护河流、湖泊、塘堰等自然海绵体,结合河湖水系、公园绿地、市政道路总体布局,构建大海绵骨架;在老城区,注重修复地下“毛细血管”,增强其雨水渗、蓄等功能。
目前,萍乡市城区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44.4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5.31%。
同样是首批试点城市的山东济南,每到汛期遇强降雨,极易形成城市山洪;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阻断了雨水下渗通道,地下水资源补给能力下降;老城区以雨污合流、地表漫流排水为主,部分河段存在黑臭现象。
怎么办?加快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济南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薛继强说,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下沉式绿带、透水人行道、植草沟等下渗的雨水,既在源头上消减了雨水污染物的浓度,又可及时补充到地下水中,涵养了水源;雨水桶、蓄水池等设施净化储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节约了水资源;雨污水分流制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内涝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同时解决了周边河道不被污水污染的问题。
二、因地制宜 “蝶变”生活
“我们在进行人工湖——明湖改造时,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将教学区和西家属区20万平方米汇水面积的屋顶、道路等硬化面积的雨水汇集入明湖,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郝志如说,除满足景观用水,还可用于周边绿地浇灌。
记者在北京交通大学看到,电气楼旁有一座“雨水花园”收集屋面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植物灌溉,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学校的两座中水处理站每年还能将7万吨洗浴废水净化成中水,用于冲厕和景观用水。数据显示,通过智慧节水、机制节水、合同节水三结合,北京交通大学每年节水量可达用水总量的10%以上。
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再是一座“水泥城市”,而是“会呼吸”的“弹性城市”。
那考河是广西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几年前,河道沿岸有几十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五类,极大地影响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在老南宁人眼中,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沟。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那考河生机重现。那考河生机重现。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春萌说,改造之后的那考河,水质指标已基本满足地表四类水水质指标,河道行洪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要求。
在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方面,南宁市对新建小区以及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住宅区的景观用地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同时,对于传统的硬质化路面,采用新型透水铺装技术,解决路面积水难题。
三、未来,海绵城市怎么推进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 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目前,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方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指导意见,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建设要求。
记者了解到, 2021年,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达20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面积的28%;2025年前,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建及改扩建的建筑、小区与公共区域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小于6%。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已建立起《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16个区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点片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年全市计划开展包括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等项目409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等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将自然和人的力量相结合,综合处理城市雨洪等问题,关键要因地制宜,对已具规模的城市要细细改造,让相关指标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