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title]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限塑令”新《固废法》 再生塑料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0-12-04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关闭

  新版“限塑令”和今年9月1日起将要实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促进国内再生塑料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以葛洲坝、启迪桑德等为代表的央企和上市公司纷纷在此领域布局。

  2018年10月,作为全球资源化管理领域的标杆企业,威立雅通过收购浙江华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方式进入再生塑料行业。2019年完成收购交易后,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立雅华菲)成立,主要生产再生PET、PP、HDPE及其他工程塑料。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浙江安吉的威立雅华菲总部工厂,了解到再生塑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塑料回收顺利吗?

  前端垃圾分类市场不够精细,塑料制品物理参数欠缺规范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建立适合当下的回收体系。”一位再生PET行业人士指出。

  我国是塑料制品消费大国,如果将废塑料瓶经过处理后生产出的再生塑料瓶片或粒子仍用于制作塑料瓶,可以无限循环利用。

  威立雅华菲总经理曹卫东说:“无限利用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在需求量较大的饮料行业,相关政策标准还不完善,现在再生塑料95%用于纺织行业,属于降级使用,再回收进行生产的机会降低了。”

  再生塑料工厂会从不同供应商订制不同品级的原料,但回收的废旧饮料瓶内含很多不同杂质,如纸巾、石头、钢铁等,处理起来会加大成本,还可能影响再生粒子的纯度。因此这类废塑料往往会被舍弃。

  威立雅华菲副总经理宋平也认为:“对回收再利用工厂来说,前端垃圾分类市场越精细,越有利于提升再生塑料的利用率。”

  “规范塑料制品物理参数也有助于减轻同类废品进一步细化分类的压力,也能让废塑料的利用率再提升。” 宋平指出,以PET为例,如果不同质量的塑料瓶混在一起,在适用正常瓶身的再生塑料生产线上,太轻太薄的塑料瓶生产过程中利用难度大。

  相较于物理回收,化学回收成为塑料循环经济的新方向。多家国际化工巨头已开始布局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成本投资较高,难以广泛适用。

  二、再生塑料有需求

  不少日化品、食品饮料品牌在大批量采用再生塑料制品

  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市场还不健全,以往塑料回收利用企业的来料主要依靠进口。2017年,我国禁止进口包括废塑料在内的4类24种固体废物后,国内再生塑料相关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当年再生塑料相关企业注册量为8321家,同比增长39.1%。今年上半年,我国再生塑料相关企业新注册量为9736家,其中第二季度新注册量达到6952家,环比增长149.7%。

  国内再生塑料相关的企业虽多,但形成规模的公司数量不多,多数为家庭式作坊类小公司。

  在生产端,目前再生塑料工厂的总产能约500万吨。威立雅华菲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再生塑料粒子供应商,其年产再生PET瓶片、PET长丝和其他高端再生工程塑料改性材料15万吨。可见业内公司虽多,但产能并不高。

  在消费端,不少国际知名的日化品、食品饮料品牌已大批量采用再生塑料制品。曹卫平介绍,2019年1月,威立雅、宝洁等近30家跨国企业联合成立了“终结塑料垃圾联盟(AEPW)”,承诺5年内提供约10亿美元~15亿美元促进塑料回收利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限塑令”的影响下,开始注意到再生塑料的价值。业内人士认为,在各类政策推动下,从源头到末端,再生塑料产业链正在补齐短板,快速发展。例如,垃圾分类的实施对推动国内白色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便于推动国内建立和完善塑料闭环产业链。

  三、没有价格优势怎么办?

  石油价格暴跌导致塑料原料价格走低,废塑料回收利用缺口大

  “因为运输、人工等成本较高,再生塑料切片价格大概1万元/吨~1.3万元/吨,但优质的原生塑料切片是5400元/吨~5500元/吨。”曹卫东坦言,由于石油价格暴跌导致,塑料原料价格走低,再生塑料丧失价格优势成为相关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2019年,我国有6300万吨的废塑料需要处置,其中仅有1890万吨废塑料被回收再利用,占比30%,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与耗能较大的原生塑料相比,再生塑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只有原生塑料的1/30,每年可帮助减少超过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亿吨。

  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再生塑料都具有相当的优势。随着国内塑料回收技术的进步,再生塑料在质量上已经非常接近原生材料,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仍相对滞后。例如,目前垃圾焚烧发电的退税率为70%,再生塑料企业的退税率仅为50%。他建议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再生塑料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的同时,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支持力度,灵活制定行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拷贝或镜像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8-2020

资质查询
资质申报
留 言
Baidu
map